公义昭昭惊魅魄 宏猷济济护华芳--观九三阅兵感怀随笔
2025年9月3日
叶建华
金秋广场耀祥光,寰宇凝情望帝乡。
先烈英灵当笑慰,炎黄俊彦正兴邦。
旌旗猎猎随风舞,铁骑昂昂映日彰。
公义昭昭惊魅魄,宏猷济济护华芳。
九月,那璀璨如金的阳光,如磅礴的金色洪流,倾洒于天安门广场之上。整个世界仿佛都屏住了呼吸,静谧中透着无尽的期待。我静静地端坐在电视屏幕之前,心跳的节奏与那激动人心的倒计时完美同频——就在这一刻,历史的长河与未来的曙光在此深情交汇,碰撞出震撼心灵的火花。
展开剩余78%“开始!”随着一声威严而响亮的号令,铁流滚滚,似奔腾不息的江河,浩浩荡荡地向前涌动。三军将士整齐列阵,那步伐坚定有力,犹如刀裁斧劈般整齐划一。每一步落下,都似雷霆万钧,震醒了沉睡的山河,也震醒了我们血脉深处那沉睡已久的记忆。将士们以他们那挺拔的脊梁为笔,在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,挥毫泼墨,写下了“中国”这两个雄浑有力的大字,那气势力透苍穹,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。
新型装备如璀璨的星辰,接踵而至。钢铁那冰冷的寒光,折射出科技的璀璨星火,仿佛是科技与力量的完美融合。国之重器静默地列阵,宛如沉默的巨人,虽无声却似在有力地宣示:犯我中华者,虽远必诛!它们不仅仅是守护国家的坚固盾牌,更是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明亮路标,为我们指引着通往星辰大海的伟大方向。
当百岁老兵出现在我们面前时,他们脸上的皱纹与胸前的勋章交相辉映,仿佛是岁月与荣耀的完美见证。他们那颤抖却无比庄重的军礼,宛如穿越时空的火炬,照亮了“山河无恙”这四个沉甸甸的字的深刻内涵。那一刻,我忽然深刻地懂得:阅兵并非是为了炫耀国家的肌肉,而是要让历史开口说话——它要告诉世界,我们是从硝烟弥漫的战争中艰难走来的,每一步都饱含着血与泪的代价;它要提醒后人,永远不要忘记那些为国家、为民族英勇牺牲的先烈们,要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。
我的先辈们总在灯下,用带着岁月沙哑的声音,一遍遍跟我讲起那段刻在江西永修土地上的血泪过往,日本侵略者铁蹄踏碎家园的真实暴行,我们家族几位亲人倒在刺刀与炮火下的刺骨伤痛。他们说,当年鬼子在永修空投的细菌弹,毒雾曾弥漫田野与街巷;如今数十年过去,那看不见的余毒,仍在一些幸存老人的身体里留下印记,每一次病痛发作,都是对那段苦难最残酷的提醒。
家仇,是亲人离去时未闭的双眼,是族谱上永远停在那个年代的名字;国恨,是故土被践踏的伤痕,是无数同胞在侵略中失去的生命与尊严。这些不是可以被时间冲淡的记忆,更不是能被轻易搁置的过往,它是刻在血脉里的警示,是先辈们用苦难传给我们的嘱托:唯有永远铭记,才能告慰逝者,才能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。
观礼台上,不同肤色的人们纷纷伸出双手,为同一首激昂的《保卫黄河》打起了整齐的节拍。那此起彼伏的掌声,如同和谐的乐章,奏响了和平的最强音。此刻的和平,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被炮火淬炼过的坚定共识。强大与克制,刚健与慈悲,在这里达成了微妙而完美的平衡,彰显出一个大国的风范与担当。
大阅兵缓缓落下帷幕,然而那激昂的余音却如洪钟般在人们的心中久久回荡。广场渐渐归于寂静,却仿佛抛给每一个中国人一个沉重而深刻的问题:当下一道检阅的口令再次响起,我们能否以各自所在的岗位为坚实的方阵,交出一份无愧于先辈的完美答卷?答案,其实就写在每个人明天那坚定而有力的脚步里,它将伴随着我们不断前行,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。
(作者为: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、《信息早报》社原党委书记、总编辑)
编辑:舒畅
发布于:北京市爱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